【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为什么叫斯德哥尔摩】“斯德哥尔摩综合征”是一个心理学概念,指的是一种在极端情境下,受害者对加害者产生情感依赖或认同的现象。这个名称来源于1973年发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劫案事件。虽然这一现象在历史上早有类似案例,但正是由于这起事件,该术语才被正式提出并广泛传播。
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之所以被称为“斯德哥尔摩”,是因为1973年发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劫持事件。在这次事件中,四名劫匪劫持了两名银行职员,并与警方对峙了6天。令人惊讶的是,被劫持的人质在事件结束后反而表现出对劫匪的同情和保护态度,甚至拒绝配合警方调查。这一现象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,最终被命名为“斯德哥尔摩综合征”。
这种心理反应通常发生在极端压力、孤立无援和生死攸关的情境中,受害者为了生存,可能会逐渐接受施害者的观点或行为,从而形成一种复杂的心理依附关系。
表格展示:
项目 | 内容 |
名称来源 | 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案事件 |
事件背景 | 劫匪劫持人质,与警方对峙6天 |
现象描述 | 人质对劫匪产生情感依赖或认同 |
心理机制 | 极端压力、生存本能、情感依赖 |
学术定义 | 在被绑架或控制的情况下,受害者对加害者产生情感联系的心理现象 |
典型表现 | 拒绝指控加害者、为加害者辩护、试图与加害者建立关系 |
常见场景 | 绑架、战争、虐待、恐怖袭击等极端情境 |
学术研究 | 被称为“斯德哥尔摩综合征”的现象最早由心理学家提出,用于描述此类心理反应 |
通过了解“斯德哥尔摩综合征”的来源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心理变化。虽然这一现象并不常见,但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压力和威胁时,人的心理反应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