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壮士断臂的词语解释】“壮士断臂”是一个源自古代典故的成语,常用来比喻在关键时刻为了长远利益或整体大局,不惜牺牲局部利益、个人利益,甚至做出痛苦的决定。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决断力和牺牲精神,体现了大义凛然、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。
一、词语解释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壮士断臂 |
拼音 | zhuàng shì duàn bì |
出处 | 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修传》:“夫士之有志者,当效古之贤人,虽死不悔;若临难苟免,非真士也。昔韩信忍胯下之辱,终成大业;今吾虽不能如信,亦当效古人之节,宁断臂以全命。” |
字面意思 | 壮士断掉自己的手臂。 |
引申含义 | 比喻为了保全整体或更大的利益,而牺牲部分或个人利益,表现出极大的决心和勇气。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形容在重大决策中,面对困难时敢于果断行动,即使付出代价也要实现目标。 |
感情色彩 | 褒义词,带有敬佩和赞扬的意味。 |
近义词 | 断腕求生、舍车保帅、以小博大 |
反义词 | 因小失大、优柔寡断、瞻前顾后 |
二、成语背景与演变
“壮士断臂”最早源于古代战争中的一个故事,传说一位勇士在战败后,为了不让敌人利用他的身体作为武器,毅然断臂,以示决绝。后来这一行为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,成为一种象征:在关键时刻,必须作出艰难抉择,哪怕代价巨大,也要为更大的目标服务。
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,“壮士断臂”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在危急关头能够挺身而出、果断决策的人物,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、关羽等,他们都在关键时刻做出了影响全局的决定。
三、现实应用与启示
在现代生活中,“壮士断臂”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战略性的取舍。比如:
- 企业经营:当公司面临困境时,可能需要关闭亏损部门,以保全整体业务。
- 个人发展:一个人为了追求理想,可能放弃稳定的工作或生活,选择风险更高的道路。
- 国家政策:政府在面对经济危机时,可能会采取紧缩政策,短期内影响民生,但长期有利于经济复苏。
这种“断臂”的行为虽然痛苦,但往往能带来更长远的收益。
四、结语
“壮士断臂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它承载着一种精神——在关键时刻,要有勇气做出艰难的选择,为了更大的目标而牺牲局部利益。这种精神在古今中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