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球科创网

校园的魅力在于心灵的感动

更新时间:2024-11-16 16:06:08

导读 校园不是公园,不是休闲场所,更不是娱乐场所,而是一个让人学习读书的地方。其实这是一个所有人都能明白的道理,但近年来却越来越被人们淡...

校园不是公园,不是休闲场所,更不是娱乐场所,而是一个让人学习读书的地方。其实这是一个所有人都能明白的道理,但近年来却越来越被人们淡忘与忽视。这一方面来自于社会上诸多复杂因素的干扰,而校园自身不甘寂寞,文化节一个接着一个,各种活动蜂拥而至,校园不再平静。平静是校园的本质初衷所在,也是校园的根本魅力所在,一个失去了平静的校园还有什么文化呢?

那么何为校园建设的初衷呢?答案从来都不是在于楼有多么高大,地有多么宽广,而是要建设一个最合适读书学习的环境,构建一个让人安静下来的文化空间。很多学校从大门走到主要建筑物,都会经历一条很长的道路,为什么要这样?那是为了让每一个从社会上踏进校园的人,在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能够把心静下来,抛除杂念,将全部的精神和心思都能转向思考。安静,是校园不同于其他文化空间的最独特之处,只有安静,才能读书,不管今天发展到有多少种读书方式,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思考。

每个校园都应该是安静的,当然,每个学校也应该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环境,比如宛平城墙之于卢沟桥二小,未名湖之于北大,康桥之于剑桥大学等等,一堵墙、一片湖、一座桥,皆因为处在校园之中而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。拿北大来说,从那片人尽皆知的未名湖,到鲁迅设计的校徽,处处都体现着文化的意蕴。矗立在卢沟桥二小周边的宛平城墙,默默地诉说着沧桑的历史;静静的未名湖吸纳着每一个学子倾心的读书声。

每一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地标,同样的,每一个学校也有着独特的精神气质。所以我们常常说“北大之创新,清华之严谨,南开之笃实,浙大之坚韧。”还有北师大,那一座木铎所回响着的一百多年的钟声,不仅仅是北师大的标志,更是中国教育精神的象征。作为一所师范大学,多少年来,一代又一代北师大人秉承着“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”的精神在教育事业上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。

人们常常习惯将校园称之为“象牙塔”,但当我们回望历史,不禁会问,一百年前的那场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是以大学校园为主要阵地?而不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?学校始终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的精神灯塔,它决定着教育的兴衰、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兴衰。正如同胡适说的:“国无海军,不足耻也;国无陆军,不足耻也!国无大学,乃可耻也。”

文化传统的沉淀和累积有非常多的渠道,校园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。每个学校都是历史文化传承的博物馆。这种历史传统非常容易凝结成强大的力量影响每一个学生性格、审美、认知的形成和发展,为每一位学生打上独有的文化烙印,进而达到一种群体性的认同。历史和传统不仅需要继承,更需要弘扬光大。北京拥有近百所大学和上千所中小学,我们不难想象这样的传承有多深远,底蕴有多深厚。北京也理所应当地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,如何将强大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当下时代发展的战略相衔接、相契合,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,也是北京文化品格建设的使命。

总之,从物质环境到人文环境,从历史传统到当下精神,校园文化的建设归根到底是集中于每个学生的心灵,在学校里能够有所感染、有所感动,每个学生在踏入校门的那一刻,都应该意识到一个学生的责任,而这正是构建校园文化的意义所在。(刘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